【腾讯云】9.9元体验2万分钟实时音视频通话,支持1对1或多人音视频通话,单房可支持300人同时在线,10万人同时观看;全平台互通高品质通话

  文丨李月亮 静女夭夭

  每晚八点四十 陪你看世事

  最近,一位著名产科医生的日记在网上爆火,引发了激烈谈论。

  他说,因为生孩子的人越来越少。

  原本一床难求的产科,现在日渐荒凉。

  很多医院甚至直接关停了产科。

  而更大的危机,还在后面。

  01

  李月亮 ☽

  热搜上的日记,来自著名妇产科专家段涛。

  他是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教授,在产科工作三十多年了。

  日记里,他表达了对“产科塌方”的担忧。

  他说,有一次开会,遇到了一位做了二十多年产科的主任。

  那位主任说她们医院的产科,最近关闭了:

  “整个科室都没了。”

  说着就开始哽咽,很辛酸。

  科室没了,整个产科的医生护士就不得不转行。

  可是能转去哪里呢?

  段医生不禁想起曾经高速收费站那个36岁的女员工,被裁员时的控诉:

  “我的青春都献给收费站了,要我现在学别的,我也学不会啊。”

  过去大家都当是个笑话。

  但转眼自己就成了笑话的主角。

  这世界变化真的太快。

  一个昨天还如火如荼的行业,仿佛一夜之间,就无可奈何花落去了。

  段医生呼吁“救救产科吧”。

  评论区里,人们吵翻了。

  有一些网友表达了理解。

  但更多人觉得,这是时代的潮流,谁也改变不了了。

  “生孩子的人越来越少,谁也救不了产科。”

  02

  李月亮 ☽

  大家说得很对。

  产科兴不兴旺,取决于生孩子的人多不多。

  而我们目前的现状,就是生育率在持续下降。

  而且降速非常快——

  7年时间,出生人口下降了一半。

  咱们国家是从2016年实行“全面二孩”政策,2021年正式放开三孩的。

  原本大家都以为,既然生育政策放开了,孩子应该会越来越多。

  但事实上,除了2016年迎来一波生育小高潮之外,新出生人口就一直在下降。

  2016年是1883万。

  2017年是1764.8万。

  2018年是1523万。

  到2022年,已经下降到了956万。

  我国人口首次出现了负增长。

  2023,就更少了,全年出生人口仅有902万。

  还不到2016年的一半。

  这降幅,不是一般的大啊。

  03

  李月亮 ☽

  短短几年,出生人口少了一半。

  这也就意味着医院产科就诊人数降了一半。

  很多人可能都有深有体会。

  往年,产科门口几乎全是人,住院部一床难求。

  最近两年,却明显冷清了很多。

  我一个妹妹,前段时间刚生了二胎。

  她说2016年生老大的时候,病房爆满。

  她还是托人找关系,才在走廊加了个床位。

  但是到了生二胎,几乎都是两个产妇住着三人间。

  甚至还有很多空病房。

  2016年,一位临沂网友也在医院产科拍了一组照片。

  当地医院的产科,电梯口都加了床。

  那时候产科几乎每天都是满满的。

  可是短短几年,情况发生了两级变化——

  大城市的大医院还是忙。

  但在小地方的基层医院,产科越来越冷清,甚至不得不关停。

  2022年,全国有十几家医院关闭了产科。

  2023年,在产科关停的名单上,又增添了一大波——

  浙江嘉兴平湖市中医院、广州新造医院、浙江温州苍南县中医院、广西来宾市武宣县禄新镇卫生院、宁波鄞州区第二医院……

  一个接一个地停止提供孕产妇诊疗服务 。

  到了2024年,才过了三个多月,又已经有多家医院宣布停止产科服务——

  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、青岛市黄岛区第二中医医院、浙江江山市中医院、江西赣州市第五人民医院、福建莆田秀屿区东峤镇卫生院……

  过去关停产科的,还都是最基层的机构。

  而从今年开始,有些不算小的综合性医院,也停止了产科服务。

  甚至有些更大的三甲医院,都面临产科空置病床、光烧钱不赚钱的尴尬。

  04

  李月亮 ☽

  出生人口越来越少,“塌方”的当然不只是产科。

  现在,幼儿园的关停潮也随之而来。

  有数据显示,近两年来,我国有超过两万家幼儿园关停。

  很多地方,以前是孩子入园难,“一园难求”。

  现在是幼儿园招生难,“一孩难求”。

  北京一家高端幼儿园的园长,深切感受到了人口萎缩的寒意:

  “以前都是等着家长上门送孩子过来。

  现在我们要走出去招生。

  不只是进社区,还去抖音、小红书引流。”

  “我们幼儿园的班额事实上已经缩小了。

  现在人数最多的班,也不超过15个孩子。”

  幼儿园孩子开始“断崖式下跌”了。

  那么然后呢?

  肯定就是3年后,小学的孩子数量大幅下降。

  之后初中、高中、大学,学生都越来越少……

  仅仅从这个角度看,出生人口的减少似乎不是坏事:

  学生少了,竞争就不那么激烈了。

  可以砍掉比较差的学校,让大部分孩子都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。

  但硬币的另一面,几个问题显而易见:

  第一,很多产科、幼儿园、小学、职校,都会被淘汰。

  也就意味着大量的产科医护和老师要失业。

  他们像高速路的收费员一样,面临“被时代抛弃”的艰难困境。

  所以这也提醒我们,谨慎选择跟孩子相关的职业。

  产科、幼师、职校老师,虽然社会依然需要,但近些年都会供大于求。

  找工作会很难,找到了搞不好还得下岗。

  第二,跟孩子相关的行业都会越来越难干。

  卖尿不湿的,卖童装的,教琴棋书画的……竞争会越来越大。

  因为孩子总数少了,总需求小了。

  以前十个亿的市场规模,一下子减到五个亿了。

  自然会有一大部分人赚不到钱了。

  所以做生意的人,也要慎重选择孩子相关的行业。

  第三,跟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,是未来社会的劳动力,会越来越少了。

  眼下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少,社会和家长的负担似乎小了。

  但这也意味着将来进入社会的年轻人,必然越来越少。

  这可就不是个愉快的事了。

  打个比方你就懂了。

  咱们的社会就像一辆车。

  年轻人是拉车的,老年人是坐车的。

  这边出生人口越来越少,那边老年人的寿命越来越长。

  社会这辆大车,拉车的越来越少,坐车的越来越多。

  社会就会发展得很慢,走得很艰难。

  很难再像以前一样飞速狂奔了。

  而为了让这辆车还能正常向前走,有些老年人,只要还有力气,就得被迫拉车。

  65岁才退休啊,70岁还去开出租啊,90岁还要自己照顾自己啊……

  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代人面临的未来。

  我查了一下早就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日本的数据。

  现在日本65岁-70岁的老人,有一半都还在工作。

  70岁以上的老人,都有百分之十几还在工作。

  老年人就业比例连续18年上涨。

  这……恐怕就是我们的明天吧。

  当然,我们的孩子、未来的年轻人就更加不轻松。

  详情也可以参照隔壁日本。

  因为老龄化严重,年轻人一个人要顶好几个人用。

  他们的工作时间长,工作强度大,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。

  也因此而缺少照顾家庭的时间,更加不想生娃。

  所以形成了一个负面循环。

  年轻人越不想生娃,社会越老龄化。

  社会越老龄化,年轻人压力越大,越不想生娃。

  然后社会就更加老龄化……

  05

  李月亮 ☽

  中国现在已经是“深度老龄化社会”。

  十年以后老人会更多,进入“超级老龄化社会”。

  局面也有点不乐观。

  所以国家这两年也在鼓励生育。

  2021年实施三孩政策以来,很多地方开始直接发放育儿补贴。

  只要生孩子,就可以领钱。

  国家搭把手,帮你养孩子。

  观念上,也在慢慢引导。

  小学课本的封面,都从一胎变成了二胎。

  武汉一个公园的雕塑,也从“一孩变三孩”了。

  06

  李月亮 ☽

  这意愿是很好,只是年轻人也有他们的难处。

  生育率持续降低,归根到底是两个因素:不能生、不愿生。

  不能生,也就是不孕不育。

  有统计显示,2020年不孕不育的夫妻已经达到了18%。

  跟30年前的3%相比,真是大幅上升。

  环境、饮食、精神压力、不良生活习惯……都是“生不出娃”的罪魁祸首。

  现在很多“不孕不育门诊”,也是人满为患。

  而跟“不能生”的年轻人相比,“不想生”的人数更多。

  原因最主要还是经济压力。

  现在养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。

  从小时候的尿不湿、奶粉钱再到上学后的各种培训班。

  生一个孩子,简直等于养了个“吞金兽”。

  很多年轻人掂量掂量,觉得钱不够,养不好,还是等等吧。

  当然,也有年轻人想得更多。

  觉得社会内卷这么厉害,孩子生出来也是受累。

  不如算了。

  此外,还有职场压力,身体不好,自己还没玩够,队友不靠谱,就是想丁克……等等。

  各种各样的因素,让年轻人对生娃没了热情。

  07

  李月亮 ☽

  其实不只中国,现在全世界的生育率都不算太好看。

  全球224个国家里,96个人口都在下降。

  而且往往越是发达国家,生育率越低。

  反而是偏远穷苦的国家和地区,热衷生娃。

  一般来说,一个国家要保持人口稳定,平均每个妇女生2.1个孩子。

  大约就是夫妻两个人,生两个孩子。

  但是2020年,我国育龄妇女生育率只有1.3。

  实在是很低了。

  从国家的角度,我们当然提倡大家多生娃。

  从个人角度,我自己也觉得生个娃挺好。

  当然,我也非常理解年轻人的苦衷。

  毕竟现在养个孩子,确实不是开玩笑的。

  也确实是需要认认真真想清楚的。

  无论生还是不生,只要是理性和负责任的选择,就都应该被尊重。

  跟催生劝生比起来,更希望我们的社会能有更多举措。

  让想生娃的人,能生得起,更能养得好。

  ──── 全文完 ────

内容分享:
全球2000+节点无盲区覆盖,注册即可免费使用
Top